一、中国动画配音历史及现状
(一)我国动画配音的历史
动画配音的发展依附于动画产业的整体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我国动画产业兴起沉浮,动画配音也呈现出繁荣、停滞、复苏的迹象。
1.第一轮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前。1957~1966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一轮繁荣时期,中国动画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拍出了像《小蝌蚪找妈妈》、《神笔》、《大闹天宫》等一系列经典之作,动画配音也随之兴起。这一时期的动画配音呈现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像《大闹天宫》的配音,其中随着悟空的配音特地参考戏剧中的言语特点加以创作;另一方面,一时期的动画片剧本对文学作品依赖性较强,多改自文学作品,动画配音文本独立性低,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几乎将文学作品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创作停滞之后,全国电影动画片的生产总量迅速提升,共生产219部,大量国外动画开始引进中国。由于客观创作环境的好转,这一时期的动画配音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经典的国产动画片《黑猫警长》的众多人物配音不但形象立体,使得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活灵活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生活化、清新自然的风格也开始融入创作,为之后的动画配音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阿凡提的故事》中那具有标志性的自然、机智、幽默的声音也成为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动画配音生机勃勃,融合中国特色和感情真挚朴实成为这一时期动画配音的典型特点。
2.90年代末以后水平开始下降。90年代后期动画配音的水准开始下降,《美少女战士》、《天线宝宝》、《新世纪天鹰战士》、《希曼》广受非议。这一时期的动画配音水平下降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动画的整体疲软。第一,人们对于动画片的界定仅限于“给小孩儿看的东西”,这一认知造成了动画创作从一开始的导向性错误。第二,由于多种原因,新世纪以后我国对外来影视作品的准入限制门槛提高,使得本来就起步较晚的中国动画不能吸收学习外来的优秀作品经验,更限制了整体国民的动画审美能力提高。第三,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创作受到了更多发达的动画势力(如美国动画、苏联动画)的冲击和影响,原本中国动画中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逐渐被冲淡。这一切,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动漫产业的发展画地为牢。
3.重新复苏的动画配音。随着近几年我国影视行业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受众需求的不断高涨,动画配音行业也出现了几股新兴力量。一是明星配音。从1998年成龙、吴宗宪等明星为《花木兰》配音之后,明星和他们的孩子的声音频频出现在动画片中。《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海底总动员》等都是典型代表。这里,我们对明星配音水准不予评判,只借此说明配音领域的活跃状态;二是近年来逐渐走红的方言动画配音。出现了四川话、广东话、陕西话、河南话等方言的经典作品重新配音,最具代表的就是方言版《猫和老鼠》的迅速走红。此外,台湾地区与大陆相较,包括动画配音在内的影视配音行业迅速崛起。台湾译制片更曾以其独特的配音力压大陆配音风靡一时,其中《蜡笔小新》中野原新之助的声音可谓是家喻户晓。
(二)我国动画配音的现状
目前,我国动画配音行业整体呈现出以下状态:
第一,缺乏专业的动画配音队伍。动画作品较之影视作品有着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特点,为配音者提供的创作参考依据较为单一,对配音者的心里创作和语言创作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的动画配音主要靠影视配音演员、艺人、出身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的人士,配音质量时常不如人意。
第二,动画配音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有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家院校开设了专门的配音专业,少量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开设了相关的兴趣课程外,还有一些私立非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质量往往不高)。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动画市场需求。
第三,动画配音行业受关注程度偏低。动画作品制作单位往往处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愿意花费大量资金聘请明星配音,却少有愿意花费高价聘请配音演员的情况。此外,现有的相关影视典礼均未设置专门的配音类奖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动画配音行业的受关注率低,使得动画配音行业发展难以大跨步的发展。
第四,现有动画产业链的不完善,使得动画配音行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困境。与欧美、日本等动漫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画产业整体还处于制作、发行的产业链前段。并未形成制作、发行、周边产业发展经营、人才培养的完整模式。这种不完整的产业模式造成我国动画产业难以取得较大的和可持续性经济收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动画行业发展的速度,因而影响动画配音行业的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却在动画配音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声优”。下面我们以我国动画配音的现状为基础,对比研究日本声优的概念以及行业优势。
二、声优的概念及行业优势
(一)声优概念
“声优”一词启用于日本。在日文中的发音是seiyuu,英语中称为CV(Charactor Voice),也有称为cast的。“优”这个字,在日文中的意思为“演员”、“表演者”。声优,顾名思义,是用声音来表演的人。传统意义上的声优其活动范围在于外语片,动画以及电玩游戏的配音工作,动画配音可以说是声优工作内容的主要方面。其性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的配音演员相似。但声优因为其工作范畴、训练方法、社会地位等不同,又不完全等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配音演员。简单来讲,较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配音演员,声优是处于高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作体系之中的,工作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的配音演员。作为声优行业发展最成熟的日本,其声优行业从人才培养、宣传管理、商业运营等方面都具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价值,下面就以日本声优行业为例进行分析。
(二)声优的行业优势
1.完善的人才经营体系。日本声优从业人员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有着扎实表演功底和舞台经验的剧团演员。这其中有的是作为童星从小被剧团进行长久培养的,也有完成学业后被召入剧团的。如:坂本真绫和朴璐美。第二种是在专业声优培训机构学习深造。在日本,有许多动画学院设立了声优专业来配音人才,也有专门的声优学校,像是最有名的日本Narration演技研究所。这里学校的讲师一般为资深声优,有时也会聘请时下当红的声优担任主讲。第三种是其他行业转行,比如:由原广告代理店电通的职员转为声优的永井一郎、原警视厅机动队队员的若本规夫、建筑学毕业又成为了银行职员的金田朋子。还有一些歌手、演员也开始为动画片配音。无论是哪种来源,想要正式进入声优行业,一般都必须进入日本专业的声优事务所。声优事务所就像是声优们的“经纪公司”,声优事务所与声优签订工作合同,由它们负责为声优们介绍配音机会,也要负责声优的个人包装、宣传及其他工作的联络开展。当然,声优也将依照合同将工作酬金按比例上交给声优事务所。其整个人才经营大致如图1所示。
图 1 声优事务所人才经营图
2.资源有效整合。从上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日本声优行业的一大优势就在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喜欢配音的人员可进入专门的学校或事务所学习,事务所又将有资质成为配音员的人员招纳进来并对其经营管理,有需要的导演制片人等通过事务所和经纪公司选出合适的配音员,成功的动画作品又进一步促进人们对声优行业的关注。各种供求关系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中得到满足并良性循环。与之相较,我国目前的配音人员大多集中于各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和无组织配音员,这其中熟悉动画配音创作的又为数不多。这就对于目前每年引入和创作大量影视作品的我国来讲显得有些僧多粥少。另一方面,国内目前专业从事配音培养的高等院校为数甚少,对于有志从事配音工作的人来说显然有些供给不足。在我国可适度发展声优行业,打通供需之间的通道的可能性很大。
3.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内容。日本国内设有专门的声优培养学校,学习内容与之后的配音工作紧密挂钩。主要包含:声音训练,包括气息、吐字、表达等基础声音技能训练;表演训练,甚至要求声优们在舞台剧表演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文化修养学习,为了准确的进行角色定位,学校还设定了传统文化及国外文化的学习。想要成为合格的声优往往要进行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
4.商业价值突出。声优在日本已呈现出“明星化”和“偶像化”的状态,除传统的编剧、导演、配乐外,声优也成为了影响受众选择动画产品的又一重要因素。受众有时会因为一部动画作品里有自己喜欢的声优担任配音的角色而选择关注这部作品。很多优秀的日本声优甚至有自己固定的粉丝团。声优事务所或动画公司基于声优的号召力,经常会配合动漫产品的发布召开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声优见面会就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在获得高人气的关注与支持之后,声优还会涉足动画配音之外的工作,例如广播剧、广播主持、广告配音、彩铃录制,甚至转型成为歌手等等。
三、我国动画配音行业走向专业化的机遇与措施
(一)中国配音行业的发展机遇
1.动画产业的巨大潜力。目前,动画片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就国内而言:中国目前少年儿童的人数是三亿八千万人,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仅为0.0012秒,在日本,这个数字为5~8分钟,这说明动画片的市场需求和动画产业壮大的空间非常大。同时,中国在2001年时动画产量已超过2万分钟,号称世界最大的动画加工国,全国动画制作公司截止2001年已有120多家。此外,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前所未有的大力扶植,动漫基地、动漫节等不断设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动画具有不可辩驳的巨大市场和生产潜力。而几乎每一部动画片都不可缺少配音演员,所以随之而来的是对配音演员的巨大需求。
2.全球化影视格局的必然选择。伴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格局,包括动画片在内的影视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越发频繁。中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影视作品数量惊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递增。这些“外来货”在中国想要获得市场大多都要解决语言的障碍,译制片制作是必然结果。大量的译制片得以完成就需要配音演员,当需求不断增加时配音演员的专业化便不可阻挡。
3.便利的学术、教育基础。动画配音主要以声音为创作手段,对配音员的语言掌控能力、表演能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对于语言、表演、戏剧文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技能专业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已非常成熟。如果要建立培养配音演员的独立专业,实际上只需将现有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重新进行整合发展。
4.动画配音已经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动画配音在我国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所有比赛、奖项中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是这种现象已经逐渐有所缓解,开始出现了一些以配音为主题的比赛,声优也作为一种新近名词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理解和研究。
(二)日本声优发展模式对我国配音行业走向专业化的几点启示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配音工作因为其特殊的创作环境,对创作者的声音能力和创作心理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想要成为配音演员通常要经过科学的、严格的、系统的训练,所以,配音行业的发展要从最基本的教育做起。其一,就是在高校内建立配音专业。参考戏剧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艺术专业考试+文化课”的招考形式,进行统一招生。根据专业需求,设计包含声音训练、表演能力、文化修养等在内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直接与以后的配音工作对口。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高考统一招生保证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管理运行和教学资源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资源整合,完成系统的配音教学资源配置。其二,相关传统专业与影视公司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现有的播音主持、戏剧表演等相关专业所在院校,与影视公司、电视台、动画公司等媒体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双向培养交流机制。公司、媒体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配音见习、实习机会,提升学生对配音工作的实践能力与兴趣。学院为供职于公司、媒体的配音工作人员提供相关技能的再培训。形成常态、双向和互惠的学习交流机制。其三,创建社会性的配音培训机构。像日本的声优养成所一样,保持独立的招生、考核机制,为更多的喜爱配音的人提供学习、推荐工作的机会。
2.运入商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一是树立商业化的运营意识。将配音作为影视、动画、游戏等作品商业运营的重要环节,让配音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顺应市场规律,创作出辨别率高、特色鲜明、受众喜爱的配音作品。二是建立商业化的配音演员管理模式。可效仿日本的声优事务所,建立商业化的配音演员经纪公司,对配音演员的事业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规划,对配音演员进行统一管理。着重以下几方面:(1)加强配音演员的个人宣传,提高配音演员的知晓度。让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出来,在影迷答谢会、首映式、发布会、主创人员访谈等宣传活动中加入配音演员与受众交流的部分。(2)建立配音演员人才库。对配音人才的资料信息进行集中备案、更新、管理,方便媒体公司选人用人。(3)拓宽配音演员的工作范畴。配音员除了为影视、动画、游戏作品配音外,也可进行广播剧、舞台剧等其他有关工作,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提升配音员的大众人气。(4)更新配音员的薪金结构。实行配音员的薪金与产品销量挂钩制度,让配音员的酬劳直接与影视、动画等产品的发行量挂钩,让市场作为评价配音质量的标准,最大限度的调动配音员的创作积极性,提升配音质量的全面提升。
3.我国动画配音走向专业化的困境。动画配音是一个依附性很高的行业,起码在发展的初期必须依赖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简单来说没有好的动画制作大环境,没有好的动画作品,动画配音很难整体崛起。 “全优声”大赛评委陈旻曾表示:“我国动画声优产业之所以没有达到动漫发达国家那样的水平,和我国动漫产业还不是很强有关系,因为声优产业是动漫产业的一个部分,没有办法脱离动漫产业单独发展。”
四、结 语
动画配音作为动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动画产业的整体发展一起经历了繁荣、停滞与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其他国家在动画配音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能看到我国动画配音走向专业化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我国尚未成熟的动漫产业使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动画配音走向专业化的实现还需一定的时间。不过,我国配音行业应及早行动,向专业化的方向改进,为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