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动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在半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曹老师直言不讳,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对于当前中国动漫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在肯定中国动漫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结合自身从业多年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曹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动漫人,就像慈爱的父亲一样,帮助着中国动漫在正确的道路上逐渐成长。拥有这些富有责任感的前辈艺术家,对于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的中国动漫来说,想必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吧……
产量和质量,包括观众的反响还有业内的期待恐怕不一定成正比
Q: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状况,您当初有预计到吗?
A: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漫画其实没有动画发展的好。而动画又没有游戏发展的好。电影学院很多学生学动画、漫画的后来都去了游戏行业。所以我就想说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动画虽然有20多万分钟了,但是你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质量跟数量可能不是有特别密切的联系。像法国等欧洲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电视动画片产量比我们低,但是精品却比我们多。所以产量和质量,包括观众的反响还有业内的期待恐怕不一定成正比。所以我觉得现在有了几十万分钟的产量,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我们的质量。尤其是近些年来动画电影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到上个世纪末一共才做了5部所谓的动画大片。也就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金猴降妖》还有《宝莲灯》。但是现在从去年到今年,我们统计了一下,一共在广电通过审查的要公映的动画影片有50多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广东是个很重要的基地。中国过亿票房的动画片目前只有两部,都出自广州,就是《喜羊羊》和《熊出没》。
Q:那么您如何评价我们现在每年都在高产动画片作品这种现状呢?
A: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来看恐怕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总体的评价,是在健康发展。也许不如大家期待的那么快,那么好,但其实是在健康发展的。为什么我刚才回顾了上海美影,几十年只有5部,而现在我们一年就有50部。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发展的很快的。那现在大家为什么对中国动画有很多消极的看法?是因为有了更高的期待,同时也有了一些参照和对比。比方说美国电影一直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但他的动画电影也不是单独的发展而是依托于美国整体的电影文化,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大片”。故事片里美国本来就在全世界有非常高的地位和非常强的影响力。所以动画依托这种电影的基础,肯定要比别的国家做得更好一些。之前我曾经跟美国来的包括梦工厂的一些技术专家或者是艺术家谈过。其实他们对我们中国过去的动画片非常有兴趣。像《大闹天宫》、水墨动画,他们都非常喜欢。他们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再做这样的东西。这个问题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为什么我们不再做?是因为我们做不过前辈艺术家?还是我们压根现在不喜欢这种东西?或者是认为没有市场价值?那为什么外国人反倒觉得我们可以做?所以我刚才说的20多万分钟和50多部动画电影,应该可以说这种三维的部分学习美国的比较多。二维的受日本影响比较大。
Q:还是没有真正的做出“自己的东西”?
A:其实我们在动画片里一直力求去表现过去的东西。包括管理层也一直说要做民族的作品。但是往往有点儿像外国人做的中国东西,就是皮毛。我们可以看见,有一些动画片虽然也是穿着古代服装,但是从外形到气质都不是过去中国传统的样子。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发展和现代化的改变。但是从我们这一代来看可能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至少是不够深入的了解,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有点儿不中不西的似是而非。要做好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你问我对现在的状况怎么看。产量高了,发展应该得到肯定,可是是不是真的体现了我们的东西,在艺术质量上到底有多大的提高,还是说倒退了不如以前了,这个恐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动画片就应该既做的特别好玩儿,在精神、审美上又有一定的把握。
Q:所以说现在的状况其实还不算很明朗?
A:我还是觉得比较乐观,因为我们有了相当的生产能力。也包括创作能力。所以现在我们才可以看到将来怎么做的更好。如果像以前一样每年只有一两部、几千分钟,是无从谈起的。所以即使这条路还看不到前景有多么的光明,但是至少我们已经努力走过一段路了。从国家06年提出发展动漫产业到今天,8年过去了,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应该乐观的。另外我在很多地方提出了对某些作品的一些看法,他们以为我们是从学院派的角度去否定,其实不是。观众喜欢的东西,我们如何把握?观众会对很多东西有兴趣,如果我们能够敏感的把握住,必然票房会很好。但是不等于票房好我们就尽量的照着观众所要求的东西去做。作为文艺作品,应该有一个引领、指导的作用。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的盈利模式现在也比较清晰就是以大量的电视动画创造品牌形象,大家都留下深刻印象之后电影自然而然会有一定的票房。但是现在有个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去提高观众的审美层次?是否暴力这种问题在我看来都不是很严重的问题。比这个严重的是后面隐藏的东西。比如说如何培养少年儿童观众的审美情趣的问题?至于是用枪还是电锯,用平底锅打多少下算暴力多少下不算,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现象。
Q:您觉得现在原创作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就是我们应该更多的传达一些正面的东西。比方说光头强和熊出没的这个对抗模式是大家喜欢的,这里头怎么传达一些情感。举个例子,如果说光头强代表着一种势力去破坏大自然是需要批判的,那么熊大熊二是不是应该更多表现出对森林、对其他小动物的情感?强烈的冲突和对抗这种模式本身是可以的。像蓝精灵、猫和老鼠都是这种模式。所以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从正面在情感、审美上进行引导。现在我们有个误区,认为越怪越丑的东西越能吸引观众。其实未必是这样。我做动画片也30多年了,我不是只在学校当老师的。我觉得动画片就应该既做的特别好玩儿,在精神、审美上又有一定的把握。不能说你喜欢打我就让你看打,冲突模式好我们就只做冲突模式。我举个例子,有一个动画片,这部动画片是个试金石。我问了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观点的从业人员或者观众,他们都会喜欢。这部动画片叫《鼹鼠的故事》。也就是说正面的、温馨的大家都能接受,不一定是冲突。所以不是一两部动画片因为冲突模式成功了我们所有的动画片就都要走这种模式。另外即使这个模式成功了,是不是只要强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可以了?我们现在很多动画片。可是找不出一部能够代表我们今天的中国精神、民族符号的东西。原来孙悟空算、哪吒算,可是他们更多的是表现了我们过去的一种文化精神——不甘于受压迫、反抗(包括对欺骗的反抗),这是我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就是不管有多大的敌对势力我们都不会害怕。今天中国已经相对比较强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很大。那如何把我们的善意表现出来?是仅仅用过去的武侠,功夫,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是一个很善打斗的民族?或者是我们的不屈不挠,这样就够了吗?恐怕不是。所以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基础,将来在创作、思想层面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探讨。但是这一点似乎目前还没有受到关注。我个人认为,美国、日本动画,成功的地方在于让我们记住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人物。性格、命运、精神上的追求……大家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动的。从理论上来说,一部好的作品要被大家记住需要经历历史的考验,没有这种追求恐怕是不行的。
动漫依托网络:这是一种新的模式,开辟了新的平台。
Q:在当前的形式下中国动漫想要进一步的突破日漫、美漫的夹击还是需要更深层的东西?
A:对。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服装、打扮,一个古代人的故事,或者只是去强调特有的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比方说功夫,侠客。不光是这些。我觉得还应该去传达很多现在说的正能量。这个正能量不仅是在国内,面相国外的也要这样。比如说我刚提到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对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善意。我们传播文化一方面要发扬我们这么多年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想到我们今天国际上的影响力,要传达出更加宏大或者更具有现代感、未来感的文化精神。我们不能总是在动画片里说我们过去是怎么样的。我们老是回头看。这样有一天我们的后辈就会说曾经有一段时期,他们所有的东西都在看别人怎么做。或者说抄袭前人。学习别人是要找到自己今后发展(包括精神层面发展)方向的。动画片应该具备这样的使命感。不仅仅是为了好玩而做。
Q:对于腾讯这种新型动漫网络平台的看法?
A:动画片作为电影的一个门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技术密切相关。包括制作技术和传播技术。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制作和传播上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由于动画电影、电视的巨大压力,行业内的人会逐渐关注到网络。这是一种新的模式。所以出现了很多网播的动画片《中国惊奇先生》、《不良人》等等。这种技术我想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以前说看电影是定时定点,就是你必须要在特定时间到电影院才能看到,后来有了电视动画,是定点不定时,尤其是可以重播的那种。后来有了流动媒体,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又不定点又不定时。所以未来我们动画片可以依托新的传播方式,会有新的表现形式,例如也许会做的更短,总集数会非常长。可能一集只有5、6分钟,随时可以看,而且这种模式可能会跟网络小说和电视剧一样。大家喜欢,不断去了解,人物生存的时间就会很长,可以发挥更大的效应和影响。我们作为电影学院的老师,已经在教学中关注到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培养的人不仅仅是适应现在或者过去的创作模式,也要让他们去关注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新的模式,而且有能力在这方面去发展。
Q:对广东省动漫协会成立有什么希望?
A:虽然广东的发展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这个协会的成立其实相对比较滞后了。我觉得大家希望有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能够相互沟通,能够在一起探讨发展方向。有点儿像那种首脑会议(笑)。我们的制度、情况都不一样可是我们还是可以和不同的国家一起坐下来谈发展,动漫协会也是这种性质。大家谋求一个共同发展的目标。希望协会能够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