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FA-CHINA

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分会

+
CH
HomeWhat We DoAcademic ResearchInterviewText
张立:“文脉传承”,让国画“古典再生”
Author:李雪梅  Source:原创  Updated:2023-06-14

专访 | “文脉传承”的画家张立,让国画“古典再生”


外面的喧闹声太大

不如静下心来画画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位

艺术家---张立

 


张立,北京人,当代水墨艺术家,1984年至1987年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美术片创作室,担任原画设计。1991年 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副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动漫艺术系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二维动画创作,VR创作,新媒体艺术创作及水墨材料当代艺术表现作品多次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作品展,并被国内外多所机构收藏,2014年在法国巴黎Le Raincy市荣获市政府市长荣誉奖章,同时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新媒体动画作品:二维戏曲动画《卖水》导演,实验艺术VR《敦煌飞天》艺术总监。  


 


-❶-对水墨画、工笔画路转粉


上学期间的张老师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他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法的,还是内容和时代的,他坚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并把充满东方哲学的京都古城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作为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对于传统的工笔画而言,张老师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对于人为设计性分析与构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画的染色笔法与着色浑然一体,结合充实而又灵透的构图和有意为之的拼贴效果,传达出东方意识之美,营造出极具戏剧性的画面氛围,表现矛盾冲突,将传统中国画美学的笔墨情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张老师说:“水墨画创作与工笔画虽然在外在形态上不同,但关注的本质问题是一致的,即隐敝的精神世界”。 

 


与张老师初次见面是在厦门国际动漫节的初评现场,张老师作为大赛漫画组的评委嘉宾,还给我介绍了琳琅满目的原创漫画作品,每部作品都个性又精致。张老师对中国绘画纸张的崇尚、痴迷、熟用给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好的经验,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3天评审工作下来,张老师不经感叹:“你们如此年轻,世界都是你们的”。他希望动漫人能在动漫节中感受到“中国学派”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中国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素材,从而创作出走向世界的经典作品和角色形象。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走出国门的经典作品和角色形象呢?

张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的魅力,传统的文化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当时自己学画画就觉得好,喜欢,年轻的时候感觉传统的东西很好,但是好在哪里不知道,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对传统对经典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所以,无论是传统字画,木版画,还是皮影,其实都散发着东方视觉审美下的魅力,这种审美意识的变化其实是生活环境和氛围的潜移默化所致。

 


比起信息多,选择多,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信息渠道的刺激,创作的条件和学习的环境都比较安静,有时想想倒也是,信息的选择性太多未必能学到更多,也可能会打乱自己的思想和节奏。

 


对于张老师的水墨画,我用“古典的再生”来形容是再好不过了,张老师告诉我,无论是他的研究方向还是创作方向,无论是动画还是VR,水墨还是材料的表现,给他印象最深刻的,都是他从古典中去提炼出的精髓,再加上他自己的想法,古典的东西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我们没必要去重复临摹,那样没有意义,我们要结合当下的生活习俗和认知感触,在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去创作,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需要加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认知和感悟。当然,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拥有这么多文化遗产,已经是在巨人肩膀上前行了。

无论是作品还是文化要想走的远,我们都要不断的夯实自己,向传统和经典看齐。 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瓶颈区,很多年以前,他带学生去采风,给学生绘画当例子,一出手画的就很漂亮很完美,画面构图和线条都很完美,但是这样的经历有过两次后就觉得很没意思,一直在重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类型的画他几乎没有再创作,也不给学生做这样的示范,可能别人无法理解这种完美,但他说想要往前走,就不能原地踏步重复,而是找寻新的灵感,挑战自己,所以,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调整的时候不能用寻常的思维去创作,而是走另外一条路, 会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要学会跳出舒适圈,有时候恰恰是自己的以前忽视的地方,可能是一条很好的路。 

 

所以,当你在创作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想象到自己创作出来之后的样子的,当他创作出的作品太完美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不要总是重复创作某一个类型的作品,我们要创作更多更新奇的作品。 


-❷-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如何定位自己的风格,是科幻、魔幻、还是传统经典的题材,都需要给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


 


果然是艺术家,对艺术理解的的深度和广度总耐人寻味,其实,有时候想想艺术真的很神奇,她不会直接创造出什么东西可以给人吃让人喝,但却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形式。

 

无论是绘本还是漫画,都要用心去创作,让读者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读懂你作品的内在意义,艺术作品是需要艺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艺术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情感的形式和手段,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好,还是用别人的形式好,我想大家的答案一定是和我一样,肯定是用自己的形式更能传达自己的情感,没错,可问题又来了,创造自己的形式容易吗?不容易,一定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借鉴,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感觉,真正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漂亮,洒脱。 

画画不应在笔下编造,而在眼中心中。 

艺术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古代,人们今天捕获两头动物,一高兴就在墙上画两头牛,就形成现在的壁画;一高兴嘴里哼哼哼哼的,时间一长了,音乐就形成了;然后扭动两下,舞蹈就来了;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类是什么样的。自然给了我们生命,艺术使我们成为了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就和其他动物没有差别。正如苏珊朗格从符号美学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张老师告诉我,去年他去法国做展览的时候,有一个法国的哥们儿看了他的作品后和他交流,说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了他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尊重,却又不满足于这种既有的东西,还想在此基础上向前更进一步,深化主题。


 


果然,艺术是无国界的,艺术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连外国友人都能透过作品的表意悟出其中的本质,无论你人在什么国度,不管观众是哪国人,你放张画在那,观众就会明白,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面所说的:“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在欧洲无论是从事绘本还是动画工作,说起来都是很幸福的事情,群众基础很好,记得他去意大利的时候,在一家边卖酒边卖咖啡的很小的一家店里,都会有个柜子在旁边卖漫画书,当时他还买了几本,都是手绘的,画的质量都很好。


 


不仅仅是意大利,法国很多书店也是有专门的漫画区域,很多读者都会在边上看,日本的漫画在法国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却很少能看到有中国的漫画书,所以他希望我们更多年轻的作者坚持自己的原创,让作品走出国门。有了内容,还不够,艺术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我们不能唯艺术论,也不能唯特效论。


 


技术是为了内容服务的,讲好故事,表达情感,包括构图、色彩的学习和运用。无论是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壁画、传统木版画还是岩画都在画传统的故事,挖掘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必须是原创的,希望年轻的作者,在上学期间多读书,汲取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就像上海美影厂的老师就给我说那样:“做动漫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成一个杂家,视野要开阔不要狭窄。”


 


在中国土地上我们要用东方的审美和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文化,我们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把这些元素提炼出来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让我们的作品变得更加有张力,这样对文化的认同会显得更加亲切,当然不是说外国的文化不好,人家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可以在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把外国文化新兴的形式借鉴过来,变成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


绘画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门综合艺术,无论是漫画还是绘本。  


你知道最早的中国的绘本画的是什么吗?其实画的是很早以前的佛教故事,以前的人不识字,只能通过画面来表现,人们看到画面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既然古人有能力把佛教传说的某一个章节和片段变成了一个故事,那我觉得,这种形式,学生也可以借鉴,把故事变成了画面让更多的人去欣赏。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是一样的,大多数人喜欢买漫画书是为了早教和启蒙教育,里面很多故事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  


作为评审嘉宾,张老师认为能拿高分的作品都应具备这些特征。


讲故事,通过画面把故事讲好,造型、构图、人物关系,人物的透视关系、画面节奏的连续性,如果角度一变、透视一变就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那不行,不管变360度还是720度,画完之后都一定要是是同一个人。造型、构图、人物关系,和人物的透视关系都要符合,我看到很多同学在使用分镜的形式,使用分镜要考虑到观众欣赏的视觉习惯,不能从近景直接猛的跳到大全景,中间需要一个过程,比如主人公动作的方向,眼神看出去方向一定要有一个呼应的关系,要符合正常的镜头转换和观众的习惯,我看到有的同学的作品就是乱的,是为了艺术而技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镜头,中间的关系都很关键,以后同学们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研究好研究透镜头之间的关系。 


 


性格沉静,温和儒雅是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ASIFACHINA秘书长李中秋先生用“不老男神”形容张老师,和张老师交流后,发现老师真是个耐得住性子去研究、去动脑、去发现、去总结并潜心研究古人,传统绘画、古代壁画、石刻和汉唐文化,从他的言语间,我能感受到敦煌壁画对他的冲击和震动最为深刻。面对一件件斑驳的壁画、残破的石碑,会促使他思考着时间的流逝对当代人产生的烙印和敬畏。


ASIFA-CHINA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分会 Contact No.:010-6266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