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中国风格”过时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中国风格”,也不知道国外动画无一例外一直在追求、宣扬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涵
动画是动漫的美术基础。2011年以来,中国动画年产量在20万分钟以上,出现了不少观众喜爱的作品,但事实上更吸引观众的可能还是美、日动画片。美、日动画片不仅吸引观众,还影响了当下中国动画创作。中国动画未来的路怎么走?几十年前的《大闹天宫》《山水情》《三个和尚》曾创造了中国动画的辉煌,在欧美动画界产生较大影响,为什么今天却鲜有体现鲜明中国风格的动画片?
上世纪20年代,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早期动画艺术家创作了中国早期的动画片。此后的80多年,中国动画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有一个特殊称谓——“美术片”,它准确反映了中国动画特殊的创作观念,就是用中国传统美术如绘画、民间工艺等的造型观念、空间概念、绘画技法创作的动画影片。中国“美术片”造型主要取材和借鉴中国古代壁画、民间年画、舞台戏曲、庙宇泥塑等的形象和服装、道具设计。角色造型或富丽堂皇,追求形式感很强的“装饰风格”,或简约洗练,追求轻松随意的“写意风格”。因为运用了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高远法则、分层、留白等技法和原理,中国传统动画的场景设计不是真实立体空间的再现,而是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真实物理空间的、适合平面形象活动的平面空间。角色造型是平面的,场景也是平面的,动作设计(表演)自然也不能同真实生活一样了。中国动画家从传统戏曲表演中获得启示,动画角色也要“表现”,不要“再现”,这样既有动画特点,又与画面的平面风格一致。《骄傲的将军》首次把京剧中“净”“丑”的表演动作运用到动画角色上。《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中的许多动作也借鉴了京剧表演。由此,中国动画动作设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舞蹈化的表演动作,不追求真实生活动作,二是适合在平面空间上展现。
中国美术片对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吸收和借鉴不仅表现为形式,还包含对其美学观念和哲学理念的继承,特别是视觉重构、意境营造等观念的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追求“意境”的传达,在叙事之外给人更多情感宣泄和想象的空间。中国传统绘画和脱胎于此的中国传统动画,把真实三维空间重构为二维平面“空间”,则是哲学意义上的突破。独特的“意境”也使中国动画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认为“中国风格”过时了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中国风格”,也不知道国外动画无一例外一直在追求、宣扬他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涵。戴铁郎以及万氏兄弟、特伟、阿达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不仅创造了“中国风格”的经典动画,创造了中国动画的辉煌,他们也是在通过这些“中国风格”的动画传承、弘扬、发展中国的文化。
当然,风格也具有时代性。我们说中国动画要坚持“中国风格”,绝不是为了怀旧甚至“复古”,也绝不是说我们的动画必须或只能是传统题材、传统形式和传统表现手法。动画创作中突出“中国风格”,不仅需要传承坚守,更需要创新发展。没有动画艺术的突破,就不会有动漫产业的真正发展。中国动画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发展时期。今天,认真学习、研究前辈动画家的艺术理念与精神追求,就是为了抓住机遇,打造既有传统“中国风格”、又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中国学派”,创造新的动画精品,以迎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