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FA-CHINA

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分会

+
EN
首页我们的工作动画学术研究专家访谈正文
“小想法迎合大思路,小漫画反映大时代”|漫画家孙绍波老师专访
更新时间:2023-06-15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的终评中,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漫画家孙绍波老师担任漫画组的终评评委。借由这次宝贵的机会,我们向孙老师进行了一次简短但干货满满的专访。

孙绍波老师

1962年生于上海,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动漫艺术委员会主任、新民晚报漫画家。长期从事漫画创作,漫画《今年过年不回家》与《心愿》分别在2002年和2008年获中国漫画金猴奖。漫画《兄弟齐心》与“新民眼专栏”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获上海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设计者、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



记者在您的创作经历中,新闻漫画的创作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请您给我们讲解一下新闻漫画的由来、定义以及它的创作特点。

孙老师:“漫画”一词最早在媒体上出现,是1904年3月27日在上海出版的《警钟日报》上,该报首次开辟了“时事漫画”专栏,定期刊出,这个专栏可以看作是中国新闻漫画的起源,也标志着从此漫画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3月27日上海《警钟日报》刊出漫画

新闻漫画依附于媒体而存在,特别是纸媒,对于新闻漫画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从事新闻漫画创作的人大多曾经是从事传统漫画创作的人,例如单幅漫画、多格漫画。可以说新闻漫画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媒体一起在成长。


那么新闻漫画的创作,就要依据新闻事实,就是新闻的5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新闻漫画的创作不能偏离新闻事实,这就同传统的单幅漫画稍有不同。传统的单幅漫画需要创作者找到一个点子自己消化、自己发酵来进行创作,它是可以任意发挥的。但新闻漫画的创作就不能由着性子来,你只能依据新闻发生的事实找出其中的一个特别之处,既能代表事实本身,又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某一个点,并将其用漫画特有的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出来,新闻漫画就是这样来创作的。

孙绍波新闻漫画作品《露馅》

记者:就是说新闻漫画的创作内容要基于新闻事实,而创作手法则采用漫画创作的特点,从一个小的角度去以小见大。

孙老师:是的,在媒体上大的新闻事实可以通过采访做长篇的报道,而新闻漫画家的责任就是在大的事实背景前找一个小的切入点,通过一个小角度去观察、提炼,形成一个既符合新闻事实又具有独特视角的构思,然后用漫画家自己熟悉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记者:请问您所工作的《新民晚报》的新闻漫画创作流程和频率是什么样的?

孙老师:我去年刚刚退休,在上海《新民晚报》服务了36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完成一幅或几幅漫画。

我的工作节奏是这样的:每天早晨上班以后,编辑们会根据编前会上确定的结果把当天我那个专栏的内容需求给到我,我根据编辑给我的要点、主题进行漫画创作,通常我在拿到新闻内容之后的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内完成漫画的创作。因为晚报的性质决定了中午需要压版印刷,下午就要发行出去。因此留给我的新闻漫画创作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我当时负责的一个专栏“新民眼”,这个专栏是需要一些带有评论性质的新闻漫画,都是每日一更的。

孙绍波“新民眼”专栏作品《给新规打个“补丁”》

孙绍波“新民眼”专栏作品《马拉松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记者:从拿到需求到创意构思再到产出成稿,只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您创作速度十分快了。请问您的作画方式是纸上创作么?

孙老师:对,我习惯纸上手绘的创作方式,喜欢纸笔的触感。当时电脑绘画盛行的时候也觉得很时髦,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产生了,但是我当时偷懒了没去学,但是若干年后我发现许多漫画家几乎都是在用电脑绘画,坚持手绘的越来越少,原稿反而显得珍贵了。手绘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是独一无二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基本上没办法修改。一旦成稿之后发现有表达不准确或不如意的地方,就需要重新画一张。我那几年中也碰到过一次这种情况,就直接重新画了。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走上这个行业的?

孙老师:我父亲就是搞美术的,肯定对我有影响。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有一张大写字台,我父亲在一边工作我就在另一边涂鸦,从我4岁开始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当时读书也没有特别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午的时候我就参加学校的美术小组。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也延续了这种模式,也同样是有一张大桌子,我在这边工作我让我的儿子坐在另一边,笔和纸都堆在那儿。我并不强制他做什么,他看我工作,看着看着有兴趣了之后就拿着我的案头工具随手涂鸦,后来我的儿子也走上了艺术这条道路。

儿童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儿童涂鸦的能力也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太刻意去教,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们报这个班报那个班,按部就班地学素描、学水彩,苹果有苹果的画法,香蕉有香蕉的画法,这就把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都给禁锢住了。所以现在很多美院毕业的孩子绘画基本功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创意能力、创作能力是比较不足的。

我现在凡是有机会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候,都会建议他们去画点漫画,漫画是玩创意玩构思,靠的是头脑风暴,海阔天空去想,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对训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记者:我向您请教一下中国漫画的历史和它在未来的种种可能。在我过往的学习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漫画发端于民国时期的上海,以丰子恺、万籁鸣、张光宇等为代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华君武、丁聪、方成等等一批正值盛年期的漫画家,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提到的这些老漫画家迎来了他们事业的另一个黄金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漫画作品。但这个高峰期结束之后,中国传统漫画的发展就相对沉寂了,这与现在的市场环境、媒介变化、受众人群等等方面都有关系,以您多年专业的漫画创作的角度,您认为中国传统漫画在当下有什么破局之法。

孙老师:就像您说的,中国的现代漫画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从上海开始起步的,作为当时中国最具开放性的城市,上海在文化艺术方面与国际几乎是同步的,大家可以第一时间在上海看到国外的电影、戏剧、书报、杂志,信息量大,传播快,当时中国主要的漫画家都云集在上海,主要的漫画类报刊也是以上海作为基地,出版发行到全国的。所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漫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黄金时期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时候,他去了日本,受了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丰子恺认为竹久梦二的这些作品简直就是“无声的诗”, 因为喜欢那种非常飘逸非常潇洒非常随意非常率性的简笔的画法,所以当时丰子恺也随之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他给自己的漫画一个定义就是“简笔而有意义的画”。

丰子恺对中国漫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老年丰子恺与他的“阿咪”

同样在这个时期,上海还出现了一位对漫画,乃至对整个艺术界都起到推动作用的著名人士。他儿子的知名度很高,就是刚刚你也提到的一个人— —丁聪。

我们现在要聊的这个人就是丁聪的父亲— —丁悚。

丁悚照片

丁悚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艺术人才,他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漫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当年办上海美专(原名上海图画美术院,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座美术学院、中国最早的高等美术院校)的时候,刘海粟是第一任的校长,丁悚是第一任的教务长。


他也和张光宇、鲁少飞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漫画会”,这个漫画会是中国现代漫画史上第一个民间的漫画家社团组织,会址就在丁悚的家里。因为当时丁悚除了在报纸上发表漫画以外,他还受聘于上海英美烟草公司从事香烟牌子和广告设计的创作,职业稳定,收入颇丰,在同时期漫画家中的生存状态是比较好的。

漫画会成立的当天,上海《申报》在广告版刊出《漫画会成立》启事(见左上)

丁悚当时住在天祥里的石库门弄堂里面,他住在前弄堂,张光宇住在后弄堂,张光宇边上的过街楼住着叶浅予。丁悚的家就成了当时群贤毕集的大本营,当时上海漫画家主要的活动几乎都聚集在丁悚的家里。


“漫画会”成立两年后的1928年,会刊《上海漫画》出版,又经过若干年的运作,1936年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现代漫画史上的首次全国性漫画展“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由此大家公认上海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发源地。

丁悚为《上海漫画》所做的封面

在我看来,丁悚、张光宇、叶浅予等人居住的这条弄堂可以看作是中国漫画家的孵化器,因为当时漫画家的社团组织“漫画会”、“漫画会”创办的刊物《上海漫画》以及周围团结的一大批漫画家都与这条弄堂密切相关,它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漫画家的一个孵化器,同时呢,天祥里这条石库门弄堂也是当时上海时尚文化的促进器。


丁悚这个人真的是非常非常有趣,他不光在美术界,他在整个艺术界都是非常活跃。他喜欢摄影、他喜欢电影、他喜欢戏曲、他喜欢表演、他喜欢文学,各个艺术方向上他都有建树。所以在当时的上海滩上文艺界那些著名的人士,像梅兰芳、郎静山、周璇、王人美、周瘦鹃、陈巨来等,都是他的朋友圈,这大咖们都经常会在他家聚会。因此丁悚的家不光是“漫画会”的所在地,还是上海著名的“文艺沙龙”。


当时的丁家平日就访客不断,每当周末、节假日更是热闹,不在乎身份地位,也没有繁文缛节,他家里常年开设流水席,每天各界俊杰进出,谈天说地,俨然当时上海滩潮流人物的汇集地和时尚文化的促进器。

右二:丁悚,右四:张光宇

我前一段时间受丁悚家人的委托为这条弄堂的保护性开发设计一个建议案,争取将这条弄堂在旧居保护、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我认为这个街区最好能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一个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孵化器,还有一个是中国时尚文化的促进器。我的设想就是要让曾经的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下的潮流时尚产业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街区融合。


另外,你刚才还提到了中国漫画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国漫画在上海的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发生了一个转折,当时一批血气方刚的漫画家,以叶浅予、张乐平为领队组织了抗敌漫画宣传队,用漫画来控诉日寇的暴行宣传抗日的精神,他们从上海出发跟着当时的国军一路打仗一路宣传一直坚持到了抗战的结束。


抗战胜利以后他们这批漫画家又重新回到了上海,张乐平的《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这一段时间在上海创作、发表的。

三毛从军记(节选)

因此,我们可以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漫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一大批的艺术家、无数的作品都诞生于这个时期,把中国现代漫画推到了一个高峰。中国漫画还有两个全盛时期,就是你刚刚说的,一个是五十年代、一个是八十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五十年代是对漫画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主要创作者是二三十年代就在上海开始出彩的漫画家们,包括张乐平、张光宇、叶浅予、华君武、米谷、丁聪等这些老先生,人到中年的他们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漫画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虽然这些老年生们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有的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在被压抑了多年之后再一次重新焕发青春,燃起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佳作不断。像丁聪先生在五十年代末就去了北大荒,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真的是进入了创作的第二春了,许多至今让人难忘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因此八十年代的时候漫画创作的红火,也很好地促进和带动了漫画队伍的成长,紧随在老漫画家后面的,是很多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力量。

丁聪80年代作品

当时中生代的漫画创作力量是一些在五十年代就看着老先生们的作品并跟着一起创作漫画的一批人,其中在上海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许多来自新闻、出版以及企业的漫画家,例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阿达、王树忱、詹同等。各个报社的毛用坤、杜建国、徐克仁等,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漫画家在八十年代就跟在老前辈们的后面进入自己的创作高峰期。


新生代指的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一批人,当时基本上还是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感觉到漫画这么接地气,在社会上这么受欢迎,在媒体上这么有需要,有些人就放弃了原本的专业转身投入漫画的创作。比如我,我原来是学包装装潢设计的,也就是现在的平面设计,毕业到社会上以后,看到漫画风起云涌,再加上自己从小就有涂鸦的习惯,就这样我就改行去画漫画了,一发而不可收,一直画到现在。


现在,就传统漫画这一块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传媒的变化,阅读习惯的变化,漫画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个是媒体对漫画的需求有点改变了,另一个是社会对漫画的需求也有些不同了。传统漫画是以讽刺漫画为基础,加上幽默、调侃等等元素,一旦需求改变了,传统漫画的创作也要主动求变,在变的前提下,稳定并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我们常见的传统漫画形式比较多的是歌颂漫画,如果大家都在画歌颂漫画,你想要把歌颂漫画画好,除了想象力以外,是非常需要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呈现,才能引人注目,才能独树一帜。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在竞相表演同一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择高音、中音、低音各种声部,你可以用西洋美声,也可以用民间唱法,可以用流行,也可以用饶舌,唱法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只有用自己擅长的唱法,并将其演绎到极致,能让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最好的。


孙绍波作品《浓浓亲情》

这只是一个比喻,我想说的是即便是面对同样的一个歌颂的漫画题材,作为创作者,我们也要尽可能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用新颖的、不落俗套的、大家能够接受的并且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那才是现在漫画创作的应有之义。


上海漫画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我们也是顺势而为,努力创新,运用了一些新的“打法”。我们上海美术家协会先行了一步,在两年前艺委会重新改制的时候,我们把漫画和动漫融合在一块,成立了漫画动漫艺术委员会,这样的好处就是把传统漫画、动漫、绘本、插画等融合在一起了。这在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彼此是分开的,漫画是漫画、动漫是动漫,插画是插画。但我认为这样对漫画的发展没意义。漫画的各个创作方向并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漫画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的外沿很宽很宽,有足够大的包容性。我认为把各个创作方向融合在一起,它既是一次机制的创新,又是一次传统的回归,同时也是与国际的接轨。


说到传统回归,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一批漫画前辈们就是这样践行的,他们在创作之间没有那么清晰的泾渭,像张光宇,既是漫画家、装帧艺术家,又是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家,还设计过家具,甚至造就了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体系。他们这一批人就是把和漫画相关的艺术形式都是融合在一起做的。


我们现在把漫画、动漫、绘本、插画、连环画,甚至当代艺术中有漫画元素、漫画符号的东西全部融合在一起,我给它一个定义就是“大漫画”,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一个回归。


张光宇灯具设计草图

国际上有很多漫画展也是把这些艺术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的,像法国昂古莱姆漫画节、美国圣地戈漫画节等等都是这样做的,因此我们推出“大漫画”的概念也是在和国际接轨。


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艺术家们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创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但是如果仅仅是顺着这个思维来进行创作的话,这样的大题材不是漫画所能驾驭的,那只有油国版雕才能做得到,漫画更适合的是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找到小的突破口,从小视角来反向印证大题材。


因此,我们就想了这样一个主题——“喜欢上海的理由”,以这个主题来反映建党100年来上海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从风土人情、民众生活、未来愿景等方方面面小的音符入手,最终汇合成一首宏大的主旋律。


整个创作队伍的形成也是基于刚刚提到的“大漫画”的概念,所有愿意参加这个主题创作的各个画种的艺术家都可以来参与,最终的作品呈现十分丰富多彩,不光是漫画的形式,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有油画、有国画、有绘本、有插画、有版画,多种多样。

《喜欢上海的理由》展览现场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又策划了一个兔年的生肖艺术大展,这个展览更加迎合市场和民众的喜好。为了把“大漫画”的理念传播得更广泛,我们对于展览落地点的选择花费了不少心思,最终我们选择的落地点是现在上海的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上海图书馆的东馆,建在浦东。

上海图书馆东馆公共空间

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所在,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打卡点,我们就合理利用这个场馆进行展览。而且我们这个展览不进展厅只设展现,因为上图东馆里面每一层楼的公共空间设计都有不同的亮点。我们就利用它每一层楼的公共空间来设计我们的展线,让受众与作品零距离接触。

在展览现场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孙绍波老师

展览现场设计

一个月下来,我们展览的观众流量达到了十万+,这对我们漫画来说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记者:其实您刚刚说的这些全都是当下漫画发展的破局之法,弄堂漫画历史与时尚街区的结合、“大漫画”的概念、“小想法迎合大思路,小漫画反映大时代”的创作理念、以及漫画展览与公共叙事空间相结合的策展方法等等,都是当下漫画从业者可以多多思考的地方。十分感谢您这次接受访问,我代表读者们谢谢您。

ASIFA-CHINA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分会 联系电话:010-6266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