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类动画史”系列的第一篇《另类动画史 | 这么多“闹鬼的旅馆”,为什么只有这一部“火”了》中,我们提到,早期有一批动画师曾经是魔术师。事实上,这并不是巧合,早期动画电影的发展,确实与魔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blow book(吹气书)——一种魔术道具
吹气书是一种古老又经典的魔术。在16-19世纪十分受欢迎,尤其是受到儿童观众的欢迎。根据魔术大师瑞奇·杰伊(Ricky Jay)的研究,吹气书最早在欧洲和印度表演。
它的名字正是源于它的表演方式:
魔术师手拿一本书,并为观众展示其中的页面(可能是空白的,也可能是有图案的)。然后合上书,并请观众对着书吹一口气。当魔术师再次打开书,页面内容就变了——可能是从本来的空白变成了有图案,也可能是从本来的黑白图案变成了彩色图案,也可能是从一些图案完全变成了另一些图案······
一本19世纪吹气书的封面
吹气书的最基础版本是基于不同宽度(很微弱的差别,不能让观众识别)的交替页面,通过将不同的页面(例如一张宽一张窄)装订在一起。魔术师往往一只手抓住书脊,另一只手的拇指通过操作吹气书的边缘来控制最终图像的呈现,而另一些图像则被隐藏。
吹气书的使用方法
最终的表演呈现如下:
书内的页面图像一开始是一组图像,合上之后吹一口气再打开,又是另外一组图像,甚至再次合上再次打开,还能呈现与前两组都不一样的第三组图像。这些都是靠魔术师的“拇指功力”,在不被观众发现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去翻动不同组别的页面。
仔细看边缘,可以发现类似于现在的“标签”进行宽度区分
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不要把吹气书(flow book)和手翻书(flip bool)混淆。在很多动画史的书籍和论文中,往往会提到手翻书与动画的渊源,而鲜少提到吹气书。
手翻书是包含了逐渐变化系列图像的小册子,依靠于翻阅者以足够的速度进行翻阅让这些逐渐变化的系列图片连起来,产生连续运动。
手翻书
比起手翻书,吹气书的页面图像并没有顺序,页与页之间的内容差异较大,他们可能是小丑、牧师、士兵、扑克牌、鲜花、修女、空白页······。此外,吹气书也不会让人产生运动的错觉,观众感知到的是图像在经过“吹气”之后,突然出现、突然变化或突然消失。
既然吹气书并不表现运动,那它的动画性体现在哪里?
二、魔术师——“生命赋予者”
上一章提到,吹气书并不表现运动。但它却体现出了“赋予无生命体生命”的比喻:魔术师担任着“超自然力量”代理人的角色,他们会通过建议、误导、欺骗等表演手段“赋予”观众“超自然力量”——“只要观众愿意,他就可以用吹口气的方式给这片叶子上色”。
我们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会觉得这种魔术十分无聊,因为我们接触过无数更有趣的东西,但对于十六世纪的观众来说,这种突出了掌控无生命物体魔法咒语或魔法行为则显得十分吸引人。
吹气书魔术十分依赖魔术师的表演。魔术师需要通过表演来说服观众:这本魔法书能根据观众的意愿凭空出现、改变或消失一些图象。魔术师还需要对这些图像进行反应。例如,在观众吹气之后,空白的页面上出现一只“魔鬼”,魔术师要被“吓到”尖叫。
一本早期吹气书中的魔鬼形象
此外,为了配合自己的表演,魔术师们还会去绘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吹气书。就这样,他们也无形中练就了绘画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魔术师是“生命赋予者”,这一点和动画师不谋而合。
三、吹气书与早期动画电影的实践融合
通过上一章我们可以知道,吹气书魔术其实就是以书为媒介去展现魔术师们的“魔法”,那么当新的媒介形式诞生之后,他们不自觉地就被吸引,以获得另外的可以展现“魔法”的表现媒介。而电影这个新媒介形式,也需要足够多的内容来填充。就这样,两者一拍即合。
在动画电影实践的早期(大约1895年-1914年),吹气书表现得十分突出,很多电影都以大号吹气书表演为内容,并使用镜头的拼接来代替原来魔术师的“拇指技巧”,将本来是静态图像的书页内容后面跟着真人实拍,进行“赋予生命”的比喻。例如乔治·梅里爱1900年拍摄的《魔法书》。
《魔法书》开头:一本合上的大书
《魔法书》内容:本来的图像的角色被魔法师从书中“拉”出来变成真人
以乔治·梅里爱为代表,这种魔术形式及其所培养的信仰结构是早期动画电影的核心——依靠道具与魔术师表演让观众相信并沉浸于作品所呈现的魔法世界之中。
直到今天,小编仍旧认为,一个优秀的动画师确实可以在他所营造的动画世界中发挥着魔法,不然,为什么在明知“一切都是假的”之后,我们还会沉浸其中呢?